* * *
背景回放
本篇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此处的齐侯,是齐景公。在本文中,齐国大夫晏婴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向读者阐释了“和”与“同”之间的关系。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多样性。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有差异的统一。而且,晏婴在此也指出,“和”的最终旨归,是人内心的心性平和。
点睛词语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原文>>>
齐侯至自田①,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②。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③,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⑤,以其过⑥。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①田:同“畋”,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