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许昌KTV招聘网 > 许昌热点资讯 > 许昌学习/知识 >  周鼎上刻有饕餮只有头没有身体吃人还没有咽下去祸害已经来到自己

周鼎上刻有饕餮只有头没有身体吃人还没有咽下去祸害已经来到自己

2022-09-23 17:44:31 发布 浏览 303 次

周鼎上刻有饕餮,只有头没有身体,吃人还没有咽下去,祸害已经来到自己身上了,这表明了报应偿还啊!做不善的事也是如此。白圭到了中山国,中山国的大王要挽留他,白圭坚决推辞,乘车走了。白圭又来到齐国,齐王要挽留他,又推辞而去。有人问他缘故,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了。我学过‘五尽’。什么叫作‘五尽’呢?就是:没有人任用他,那么信义就丧失了;没有人称赞他,那么名声就丧失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利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灭亡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然灭亡,不能幸免。中山、齐国都是这种情况。”假如让中山王和齐王得知“五尽”后改正了自己的做法,那就肯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过这些,即使听说了也不会相信。然而,君主的当务之急,在于听取意见。中山国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国调动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抗以燕为首的五国军队,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是由于他们丢失了能使自己生存的东西,而为自己的灭亡创造了条件。

大凡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有道之士一定会提前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土地随着城邑易主,城邑跟随百姓易主,百姓随圣人而易主。所以贤能的君主得到贤能的人帮助,自然就得到人民,得到人民就得到城邑,得到城邑自然得到土地。

白圭论述国家灭亡的“五尽”,就是没有人任用他,那么信义就丧失了;没有人称赞他,那么名声就丧失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利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灭亡了。假如让中山王和齐王得知“五尽”后改正了自己的做法,那就肯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过这些,即使听说了也不会相信。这样看来,君主的当务之急,在于听取意见。

宫之奇论借道

晋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这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是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太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连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另一个国家呢?”

虞公又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执意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就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用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二次出兵了。”

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继踵也。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河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

天下虽然有有道之士,然而在一国之中则嫌少。方圆千里有一个士,可以算得上肩并肩了;连续若干世出一个圣人,可称得上脚挨着脚了。士和圣人的产生如此困难,可是国家的安定一定要等待他们,安定的局面怎能到来?即使侥幸有了贤能的人,未必被人知道,不知道就跟没有贤能的人一样。这就是安定的世道那么少,而动乱的世道那么多的原因。所以没有出现第四个王、第六个霸,灭亡的国家一个接着一个,被囚禁的国君一个接着一个。得到士就没有这样的祸患了。这就是为什么周朝封了四百多个诸侯,归附的国家达八百多个而现在却不存在的原因,即使存在,也都经历过灭亡的命运。贤能的君主知道这情况,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以求平平安安地度过一辈子。那就像登山一样,登山的人已经登得很高了,环顾左右,巍峨的群山还在前面呢!贤能的人同人相处,情况和此相似:自己贤能了,品行高尚了,环顾左右,全是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所以周公旦说:“不及我的人,我不跟他相处,这是拖累我的人;同我一样的人,我不跟他相处,这是对我没有裨益的人。”贤能的人一定要跟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跟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是可以实现的,就是要对他们以礼相待。君主英明,世道安定,贤能的人就居高位;君主不肖,世道混乱,那么贤能的人就居低位。现在周王室已经灭亡,天子已经被废黜,世道混乱没有比没有天子更甚的了。没有天子,于是强大的压制弱小的,人多势众的欺凌势单力薄的;用军队相互残杀,不能停息,如今的世道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要想寻求有道之士,就要到江河之滨、山谷之中和偏远僻静的地方去,像这样就有幸得到他们。姜太公望在滋泉边垂钓,正遭逢纣王当政的时代,所以周文王得到了他。周文王是拥有千乘兵车的诸侯,纣王是天子,天子失去姜太公,而诸侯得到了他,因为周文王了解姜太公而纣王不了解姜太公。平民百姓无须了解就能调遣他们,无须礼遇就可以命令他们。至于有道之士,一定要了解他们并以礼相待,然后他们才可以全部奉献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于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令功之道也。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人反穿着裘衣背着草,在路上休息。晏子认为他是君子,派人问他:“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他回答:“我给齐国人做奴隶,名叫越石父。”晏子说:“噢!”马上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同车回去。到了馆舍,晏子没有说告别的话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要求断绝关系。晏子派人对他说:“我不曾同您交朋友啊!今天我把您从患难中援救出来,我对您还不够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前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前伸展,我因此请求断交。”晏子就出来会见他说:“刚才只不过看到了您的外表,现在看到了您的心志。我听说,考察实际的人不留意名声,考察人行动的人不细察人的言辞。我可以道歉而不被您拒绝吗?”越石父说:“您礼待我,我哪里敢不恭敬从命!”晏子于是把他当作上宾。世俗的人有功劳就自认为有功德,有功德就骄横。现在晏子把人从困难中解脱出来是有功的,反而对被施恩的人很谦卑,他超越世俗的偏见已经很远了。这是保全功劳的办法啊!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