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典仪》中说:皇上亲临学堂时,在讲学官讲完了之后,御药传圣旨让讲学官坐下并赐茶。只要圣驾出巡,司仪卫队中就有茶酒班的殿侍分侍在两旁,各有三十一个人。
《司马光日记》中记载:刚被任命的学士待诏李尧卿宣诏:“有敕。”宣召完毕,再拜,走上台阶。与待诏坐在一起,喝茶。这些都是中朝的旧典了。
欧阳修《龙茶录后序》记载:皇祐年间,编撰《起居注》,向仁宗皇帝启奏事情的时候,多次被皇上询问建安贡茶并告诉所烹之茶的情形,谈论有关茶叶的谬误。我想起先帝知遇之恩,看了批阅后的文本感激落泪,于是加以订正,将它刻在石头上。以便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随手杂录》载:“子瞻在杭州的时候,有一天朝中使者来到这里,悄悄对他说:‘我到京师向皇上辞行的时候,皇上说:辞了娘娘再来。于是我辞别了太后,再来到皇上那里,皇上把我拉到一个柜子的旁边,拿给我一件东西悄悄说:将这个赏赐给苏轼,不能让别的人知道。于是拿出所赏赐的东西,原来是一斤茶叶,上面封题都是御笔。’苏轼写了一封信,交附中使向皇上道谢。”“潘中散当处州守的时候,一天做祭礼,一百二十杯茶里都是白色的水花,中间有一杯是黑色的,责问下人,原来是倒酒的人把酒倒入了茶里面。潘中散焚香再拜谢过,茶水就成了白色的水花,手下的人都非常惊叹。”
《石林燕语》载:以前,每年建州进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八块为一斤。仁宗的时候,蔡君谟任建州知府,开始采摘茶叶之中的精品,制造成小龙团,十斤进献,十块为一斤。仁宗认为有违惯例,要处罚,大臣们为他求情,因此才留下来免予处罚,然而从那以后小龙团就变成每年进贡的物品。熙宁年间,贾清任福建转运使,又挑出小团之中上好的制作成“密云龙”,用二十块为一斤,分为双袋,被称为双角团茶。大小团袋都用绯红色的,可以作为赏赐的物品。密云龙只用黄色的盖子,专门用它来供奉给皇上御用。后来又有被称为瑞云翔龙的品种。宣和年间之后,团茶不再那么贵重,都用它来作为赏赐的物品,也没有以前那么精致。后来将团茶好的挑选出来制成茶,每年赏赐的人不一样,简直没有办法记录了。
《春渚记闻》中说:东坡先生有一天与鲁直、文潜等人相约会面,吃完饭后,再吃骨头的血羹。有客人说需要喝薄茶才行,于是就取出碾细的龙团茶分给在座的宾客饮用。有人说:“要是龙团能说话,必定要叫屈。”
魏了翁在《先茶记》中记载:眉山的李君铿任临邛茶官的时候,官吏说按规矩,新茶三天内必须先进献朝廷。李君铿问他原因,他说:“韩氏为王时传下来的一贯做法,但实际还没有请命于朝廷。”李君铿说:“饮食都有先后,何况茶叶这种东西,不只是百姓衣食所依靠,就是马政、边防对它都有依赖。这些不顾,难道不是忘本吗?”于是拆掉以前的祠堂再加大,而且将郡上神灵的功劳奏请到朝廷,希望能够赏赐一个名号,以此来告慰神灵。于是就把这件事情记下来了,写成了这篇文章。
《拊掌录》中载:宋朝从崇宁年之后又开始专营茶叶,管理的法律非常严格。私自贩运茶叶的人固然已经抓捕认罪,而正当经营的商贾也必须限期交清官劵,所行商路也有规范。稍有不遵从法令的,就会被截下,将货物没收并出示布告。昏愚的人往往免不了遭殃。茶商同道把茶全部称为草大虫,意思是说茶叶也会像老虎一样伤人。
《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欧公在《和刘原父扬州时会堂绝句》中说:“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原注说:“当时的会堂,是制造贡茶的地方。”)我用陆羽的《茶经》来考证,没有说过扬州出产茶叶,只有毛文锡在《茶谱》里面说:“扬州的禅智寺,是隋朝的故宫,寺庙依傍着山冈,茶味甘甜清香,跟蒙顶的味道一样。”但是就是不知道入贡的起因以及入贡的年代。
《卢溪诗话》中说:双井老人将细茶包裹在青沙蜡纸里面寄给别人,也不超过二两。
《青琐诗话》中说:大丞相李公昉曾经说过,唐朝的时候别人把外镇看成是粗官,经常有学士赠送茶叶给外镇,因此有诗回谢说:“粗官乞与真虚掷,赖有诗情合得尝。”(原注:外镇就是薛能。)
《玉堂杂记》中说:淳熙丁酉年十一月壬寅,轮到必大在大内值班,皇上说:“你应该是不太会喝酒,赏赐宴席的时候,我看见你面色赤红。赏赐你小春茶二十,叶世英墨五团,用它们来代替酒。”
陈师道在《后山丛谈》中说:“张忠定公任崇阳县令的时候,老百姓以种茶为职业。张忠公说:‘茶叶的利润很丰厚,官府将要收取,不如早点改种其他的东西。’于是下令拔掉茶叶种植桑树,老百姓认为深受其苦。后来专营茶叶的时候,其他地方的百姓都失业了,而崇阳的桑已经制成了绢卖到了北方,每年上万匹。”“李文正去世以后,夫人过生日,宋宣献公那时是侍从。他与自己的同僚二十多个人一起去为她祝寿,在帘外跪拜,宣献上前说:‘太夫人不喝酒,现在我就用茶为您祝寿。’从怀里面拿出茶来,冲水献上,再拜辞而去。”